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经纬>>正文
工匠眼中的“工匠精神”及其养成方式——基于75名上海工匠的调查(一)
2018-12-14 09:04 程欣 王欢 关晶  《职教论坛》 审核人: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相关研究表明工匠精神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 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内在支撑。当代中国制造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鼓励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成为了我国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以“工匠精神”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有6000多条结果 (截至2018年7月) , 其中有大量研究涉及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养成方式的讨论。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理论阐释, 呈现的是研究者作为“他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辨性认识。然而, 作为“主体”的工匠们是否认可这些理论阐述?工匠们眼中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养成的?以往研究对此涉及较少。本研究基于对75名“上海工匠”的问卷调查, 从工匠“主体”的视角探寻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养成方式, 以期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 调查对象与工具

本研究选取第一批、第二批“上海工匠”作为调查对象, 在2018年6月28日至7月5日, 对第一批“上海工匠”采用线上问卷发放的方式, 回收有效问卷37份;对第二批“上海工匠”采用线下问卷发放的方式, 回收有效问卷38份, 共计回收有效问卷75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本问卷根据文献分析和上海工匠的特点编制而成, 问卷内容包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养成方式和养成时间段, 共计11题。问卷的题项由多选题和赋值题组成, 希望通过整体和各个层面的频次、百分比和均值等分析手段来探寻工匠眼中的“工匠精神”及其养成方式。行业是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是许多性质比较接近的职业的集合。本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15年版) 》中职业小类的划分标准将工匠基本信息中“您所从事的行业”进行划分, 将工匠划分到19个行业中。由于部分行业工匠人数较少, 所以本研究选取工匠人数≥4的8个行业进行分析, 分别为机械、建筑、工艺美术、电力、轨道交通、航空设备制造、文物修复和冶金行业。

(二) 调查框架

为了探寻工匠眼中的“工匠精神”及其养成方式, 本研究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养成方式和养成时间段等维度来构建调查框架。

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论研究, 大多学者都认可工作态度、技艺追求、创新、道德追求维度的划分, 如叶美兰 (2016) 认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表现为德艺双修、心传身教、体知躬行、精益求精、强力而行, 即向善的价值追求, 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庄西真 (2017) 也有类似观点, 认为工匠精神指的是尚巧达善的工作追求, 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 德艺兼修的职业信仰, 追求至善尽美、精益求精的工作境界, 严谨、专注、坚持、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道德品质。此外, 匡瑛 (2018) 除了将工匠精神内涵的维度划分为“守”、“求”、“创”外, 还加入了“合”的维度。“合”指的是协同管理, 合作共赢。“守”一是强调专心注意、精神贯注、心神专一, 二是面对任何事情恒心以待、长久坚持。“求”是指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创”是指勇于创新、全面突破、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渐进性创新。李进 (2016) 则从工匠精神的起源、基础和表现三个维度出发, 认为工匠精神的起源是尊师重道, 基础是爱岗敬业, 表现是精益求精。还有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比如薛栋 (2013) 从尚技与崇德两个维度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尚技指按乃度程的工作标准、切磋琢磨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 崇德指修身正己的做人准则、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王丽媛 (2014) 则从“守”和“求”维度出发, 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根据上述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 本研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划分为“守”“求”“创”“合”“德”五个维度, 各个维度工匠精神的代表性表述如表2所示。

对于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者们较为认可个人、学校、企业、社会等维度的影响因素。如张宏 (2018) 从学校维度出发, 发现校园文化、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实践操作对工匠精神的养成有正向影响。贺正楚 (2018) 从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维度出发, 发现新生代技术工人的个人价值、企业管理制度、内在需求、社会风尚和政府制度是影响其工匠精神的主要因素。许应楠 (2018) 则从外部社会环境、学校培育环境、内生力量、实践行为等方面构建了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基于上述工匠精神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对象的特点, 本研究从个人、学校和企业三个维度出发, 将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个人特质、家庭因素、学校课程、学校教师、校园文化、企业培训、企业师傅、企业文化。

对于工匠精神养成方式的研究, 学者多从个体、学校和企业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比如朱佳丽 (2009) 从学校维度出发, 认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主要是思政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做中学、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郭会斌 (2018) 从企业维度出发, 认为工匠精神主要是通过内化、共享和惯例化以及与之分别对应的师徒制沿袭、群体迁移和惯例演化形成的。张宏 (2018) 也从企业维度出发, 认为工匠精神宣传、现代学徒制传帮带、引进企业技术能手、学生与企业员工相互切磋、企业参观等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还有研究则强调了个体实践的重要性, 比如郑渝川 (2015) 认为只有人们更多地参与动手制作, 才能真正贯穿工匠精神。综合上述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工匠精神养成方式划分为个体内化, 即自我磨练/修养、技术难题攻关、日常工作实践;师徒制沿袭, 即师傅或同事言传身教、教师或专家个别指导;组织惯例演化, 即企业文化熏陶、企业管理规范、工匠精神培训、工匠榜样鼓舞、工匠精神宣传、学校课程学习。

对于工匠精神养成时间段的研究, 学界研究的较少。为了清晰地探寻出工匠精神是如何养成的, 本研究加入工匠精神养成时间段这一维度, 按照工匠发展时间段将其依次划分为学生时期、学徒时期、入职0~5年、入职5~10年以及入职10年以后。

二、研究结果

(一) 工匠精神的内涵

1. 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的分析。

工匠眼中“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通过问卷打乱工匠精神五个维度20个备选词汇的顺序, 让工匠们在其中最多选择5个他们认为代表了工匠精神的词汇得出的。所有词汇被选次数总计366次, 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五大维度及各词汇被选次数进行频次和百分比统计后结果如下。

图1 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的维度分析

图2 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表述的数量分析

由图1、图2可知, 在工匠精神内涵的五个维度中, 工匠们较为认可“求”“守”“创”, 分别占30.3%、26.8%、20.2%, 而认可“合”的较少, 仅占10.1%。从工匠精神内涵的具体表述看, 工匠们较为认可“精益求精” (55) 、“耐心专注” (45) 、“勇于创新” (41) , 而认可“止于至善” (3) 、“协调生产” (2) 、“协同管理” (1) 的较少。

2. 不同年龄段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的比较分析。

由图3可知, 从工匠精神内涵的维度看, 不同年龄段的工匠认可度高的维度基本一致, 大都认可“求”, 而认可度低的维度却有所不同。31~40岁年龄段的工匠认可“德”的较少, 41~60岁年龄段的工匠认可“合”的较少, 而61~65岁年龄段的工匠不太认可“创”。从工匠精神内涵维度的变化趋势看, “守”“求”“德”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而“创”“合”呈下降趋势。

3. 不同工龄段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的比较分析。

由图4可知, 从工匠精神内涵的维度看, 不同工龄段的工匠认可度高的维度基本一致, 大都认可“求”, 而认可度低的维度却有所不同。1~10年工龄的工匠认可“守”和“德”的较少, 11~20年工龄的工匠认可“合”和“德”的较少, 21~40年工龄的工匠认可“合”的较少, 41~50年工龄的工匠认可“创”的较少。从工匠精神内涵维度的变化趋势看, “守”“求”“德”随着工龄段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而“创”呈下降趋势, “合”则在1~30年工龄段呈下降趋势, 在31~50年工龄段呈上升趋势。

4. 不同学历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的比较分析。

由图5可知, 从工匠精神内涵的维度看, 大部分学历的工匠都较为认可“求”, 而认可“合”的较少, 除个别学历的工匠以外。如博士学历的工匠较为认可“求”和“创” (30%) , 而认可“合”和“守” (10%) 的较少。从工匠精神内涵维度的变化趋势看, “守”随着学历层次的增长大致呈下降趋势, “求”和“创”则大致呈上升趋势, “德”在中专到本科呈下降趋势, 之后呈上升趋势, 而“合”的波动较大。

5. 不同行业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的比较分析。

由图6可知, 从工匠精神内涵的维度看, 大多行业的工匠都较为认同“求”, 而认可“合”的较少, 只有个别行业例外。如电力、冶金行业的工匠较为认可“守”, 认可“德”的较少。

图3 不同年龄段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维度的比较分析

图4 不同工龄段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内涵维度的比较分析

(二) 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

1. 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工匠眼中“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是通过问卷按照个人、学校、企业维度依次列出工匠精神养成的8个影响因素, 让工匠们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打分得出的。其中1分为影响最小, 5分为影响最大。对各影响因素的分值进行均值统计后结果见图7。

从图7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 在工匠精神养成的具体影响因素上, 工匠对个人特质、企业文化的认可度较高, 对校园文化、学校课程的认可度较低。按个人、学校、企业三个影响维度合并计算, 工匠对企业 (4.16) 的认可度最高, 对个人 (4.12) 的认可度次之, 而对学校 (3.35) 的认可度最低。

关闭窗口